北京市1953-1954年普选状况考察

我还是那个曾经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三、投票时写票环境不理想,过分追求高投票率

按照选举程序,投票对选民来说是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最重要时刻,1953年北京市普选中选民是在何种情况下投下庄严一票的呢?

写票时有人监看,代写人有违背选民意见的行为

北京城区的投票统一定在1954年1月24日进行,投票方式采取的是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郊区农村在3月中旬左右先后展开,主要采取的是举手表决的方式。

1、监选人干涉投票人填写选票

写票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选民是否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也影响投票的民主性,因此,写票环境要秘密,选民写票时要不受干涉。那么当时的写票环境如何呢?

据市选委会办公室反映,投票当天“个别选区有工作人员看着选民划票。”(《投票情况》,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18)有的投票站中,少数监选人有过多干涉选民投票的现象。“西四区弓弦胡同选区,有的监选人看了选民的票以后才叫投,选民提出抗议”。(《普选情况十五》,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1)郊区石景山区龙村、白庙村“一老太太向代书人小声说不同意选票上某一候选人,要另选别人时,在旁边站着的监选人,就大声说:‘你大点声说’。”(《石景山区龙村、百庙村进行投票选举情况》,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18)

东四区一选民反映:“写票时有人看着。”(《石景山区龙村、百庙村进行投票选举情况》,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18)“崇文区发现一积极分子(老太太)给四五个选民每一个小条,上写四个代表候选人,叫代书人照小条上写的名画圈。”(《普选情况十四》,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1)

对此,参观投票的外宾中有一个苏联人说:“你们投票不够秘密,写票时都在一起。”(《普选情况十四》,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1)这表明,建国初期普选时的写票环境不够理想。

2、代人写票者不完全按选民意见写票

《选举法》第 55 条规定:“选举人如系文盲或因残疾而不能写票者,得请其他选举人代写。”(《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4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 页)北京市普选中有多少人需要代写呢?让我们看一下当时北京市的人口文化程度统计情况:

由上表可知,解放初北京市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总共91万,文盲大约有122万,也就是说当时北京市民一半以上是文盲。由于建国初中共忙于城市恢复和重建工作,大规模的招生和教育计划工作还没正式开展。据北京市人口志统计,1954年北京市人口是339万,比1950年多了100多万,即便增加的人口全是受过教育的,普选前文盲人数也要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文盲人数比例人数如此高的情况下,代书人能否按照选民的意愿写票对此次选举是否民主至关重要。

然而,普选中代书人不完全按选民意见写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选举站,代书方式简单、生硬,群众影响不好。有的群众不全部满意联合候选人名单上的候选人时,代书人就硬着一再解释,要其全部同意,甚至有个别代书人当场记下不按联合候选人名单投票的个别选民的名字。”(《普选情况十四》,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1)“西裱褙胡同选区,有的代书人在选民已提出要选谁以后,仍向其再三解释正式候选人名单,选民不满。”(《普选情况十五》,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1。)

高投票率真相

因为投票过程追求高参选率、高投票率,并要求各级按期完成任务,所以,在宣传、投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强迫命令问题。

在前门区有的选区,“工作组向选民小组长布置:‘分片包干,动员投票。’许多组长即表示‘保证’本组选民‘百分之百的投票’”。(《普选情况十五》,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1)

“香炉营选区工作组长见投票当晚九点多还有几十人没来投票,就决心‘最后来一次海底摸鱼’,藉口调查投票日在京人口又进行了一次动员。”(《普选情况十五》,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1)

瓜市营房菜贩小组长赵长喜对该小组的十几个菜贩说:“人人有责,必须要去,就是歇一天工也要去。”(《西单区普选的情况和问题》,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18)

丰台区某选区“为了达到选民参选占很高的比例,用流动票箱流动了两天”。(《丰台区普选工作总结报告》,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9)

积极分子在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走形的情况:

“宣武区烂漫胡同选区,夜里十一点还有十几个街道积极分子到各处‘动员投票’。宝安寺选区一街道积极分子,深夜六次去按选民家的电铃,把已睡觉的选民拉出来投票。”(《普选情况十五》,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21)

抄手胡同东选区有的积极分子对群众宣传:“谁不去,谁就没有选举权!”(《西单区普选的情况和问题》,北京市档案馆,案卷号:1-6-818)

从投票结果看,这次北京市城郊区基层选举,全市选民参加投票的比例,城区达到98%以上,郊区达到 95.24%。全市共选出区人民代表大会2118 名。1954年8月10日北京市选举委员会公布全部代表名单。8月21日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吴晗、梅兰芳、梁思成等 28 人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一次普选运动结束。

结语

1953-1954年的普选运动的一些操作规则如等额选举、追求高投票率等一直沿用至今。60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选出真正代表民意为民争利的人大代表,依然是个难题。手中的选票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的,是有用的,这决定了选举的实质。

资料来源:以上资料全部来自吴继平《当代中国第一次普选运动研究——以北京市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