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期盼天津再次伟大

人民想要好城市,如果没有,就想象一个

昨天,舆论场有一波反转。

首先是上海和天津的一张对比。“上海是上海,天津是天津。”小雪前夜,一图风行,甚为热闹。

赞沪清爽,怒津不争。一个,是言简意赅管理高效且现代,众人高山仰止;一个,是官僚主义连篇废话套话车轱辘话,不免望而生厌。

我同时看到,一大批媒体又蜂拥而上,开始对最早的舆情进行毫无留情的打击,以求“拨乱反正”。一些舆情研究单位主导的文章,甚至给前者戴上了各种很大的帽子,将这波舆论定位为对一个直辖市有组织、有阴谋的体制性攻击,要求“加强监管”,恨不得一棍子打死。
这就是加戏了。

为什么那些截图和对比能够得到传播?请注意,第一波传播中,都是朋友圈自发性传播,没有任何强制推送背景。这说明,天津和上海的这种对比,不管在这一次是不是符合事实,但却符合了大众的心理日常认知。
它足够真实。

我们国家的老百姓,是非常好的老百姓,但凡有关单位真的有点好,哪怕只是做到了他的工作本分,我们就愿意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把他们往天上夸。比如,此前,天津宝坻百货大楼病毒溯源,信息披露和追踪都非常及时,可谓一时翘楚,大家就一点也不吝惜表扬。

但是,必须承认,一个阶段以来,天津的发展,就是不如上海,这是肉眼可见的。以我个人体验为例,我长期在北京生活,但是,会明显感觉,仅仅半个小时京津城际列车距离的天津,几乎如同一个“信息黑洞”。作为常年泡在信息里的人,我可以接受到大量来自北京,以及远在千里之外上海的信息,但是,很少接收到来自天津的信息。都是从北京南站发车,我乘坐京沪高铁(5小时时长左右)的次数已经一两百次,但是,乘坐京津城际(半小时)的次数只有6次。

这么大一个直辖市,一千多万人口,存在感这么低。这不科学。

尤其是还有一些让我们深受刺激的案例。比如,天津滨海大爆炸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城市危险品管理和舆情管理上,与其他同等级直辖市相比,天津确实是弱了。

从天津,我们很难感觉到“软实力”深度,但是,相比之下,大众印象中的上海,会好很多。相比哏都,魔都更“厚”。

无论事情如何反转,无论上海是不是也同样有这毛病,令人望而生厌的八股文、不尊重传播规律的官样文章,在天津就是客观存在的。

语言的腐败,是根深蒂固的腐败。人民群众(包括我),深恶痛绝之。

与其说,大家是在抱怨这次疫情两地对比,不如,大家在反映一种长期的心理感受。

而上海,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充当一个被动的衬托角色。这种衬托本身也是被断章取义地营造出来的,并不真实。人们选择表扬上海,并不是认为上海这次真的有多么好,而是说,人们需要一个“好学生”,满足大家对城市管理现代化、人性化的期待,如果没有,我们就想象一个。

在“想象的上海”面前,天津觉得自己委屈了,但如果意识不到真问题,恐怕还要被继续“贬”下去。

与其说,大家是在批评天津,不如说,人们非常期待天津作为直辖市,撑起京津冀,恢复当年的荣光。人们希望天津再次伟大。

把握这一点,就不会那么浮躁了。

我最近回头看了《师父》这部电影。徐浩峰导演的,主演是廖凡、宋佳、蒋雯丽等人。这部片里,有真正的“江湖”感,恰好也是天津的故事。

这部片,好就好在拍出创新者的窘境。真正有实力的北上拳师,想在天津传播真正的武术,可是,这里却早已被一个圈子——一个没有真功夫却早就利益固化的圈子(也就是“武林”)——牢牢地把握住了主流话语权。他们以“规矩”的名义扼杀一切新生事物,让新人以生命来为他们的贪婪、僵化来献祭。他们也终于让天津武术成为笑柄。

凡事都要有规矩。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是我们的共识,否则一切都乱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规矩”,都是合理的。许多规矩本身,早已变了本质。比如,天津武林“不教真功夫”的规矩,“先教出一个本地徒弟来替师父踢馆,踢馆成功后,徒弟被赶出天津”的规矩,其实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恶规矩。带来的只会是圈子之内的相互倾轧,以及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凋敝不堪。

然后,不破不立。你自己不破,自然会有人去破,然后有人去立。你自己不体面,自然就是别人体面了。

我只希望,今天这些零零种种堆积如山的“八股文”,包括本文开头截图所对比的那些,不要在气质上越来越靠近那些旧时代天津武林“规矩”,以“年轻人要讲武德”的名义不讲武德

毕竟,马老师也曾经曰过:“这好吗?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