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我们中国人是不过洋节的。
但是在4月1日,也就是西方所谓“愚人节”这一天,在城市管理水平方面向来领袖群伦、傲视同侪的上海,却给全国人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这几天,上海本地乃至全国的主流媒体都发布了一个消息,消息称,新修订的《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将于4月1日起施行。这项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有人口范畴、丰富了信息采集方式,同时明确了相关单位的信息登记责任并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
其中,引起广泛议论的是这样一条规定:要求来沪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也纳入管理范围,需配合社区综合协管员上门采集,或登录“一网通办”平台,自主填报信息。
上海本地的主流门户东方网称,这项规定将短暂来沪停留的人员也纳入了服务管理,包括来沪就医、就学、旅游、公务活动、探亲访友等停留超过24小时的人员,但不包括“一日游”、公务活动当天往返以及交通中转等人员。
这样做有什么必要?毫无必要。
进出上海的人员,有谁不是实名登记进来的?上海各个系统的数据库里,每一个人都记录在案。长途汽车、飞机、高铁,都已经实现了实名制购票;开车进来的,每个闸口都已经记录了车牌号和人脸;进小区、写字楼都要登记,宾馆不仅要刷身份证,还要人脸识别,才能入住;公交车、地铁、网约车甚至就是网络单车,都把一个人的活动轨迹记录得明明白白……登记岂不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
这样做可能吗?无法操作。
按照新规定的要求,就医、就学、旅游、公务活动、探亲访友等在上海停留超过24小时,都需要申报登记,网友戏称为“落地签”。一国之内,老百姓拥有自由迁徙的权利而无需批准。登记这个行为,既不能批准又不能拒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操作层面上更是无法操作。
外地人(乡窝宁)来上海,自然是有事前来。上海那么大,办点事一跑就是一天,时间非常紧张,根本抽不出空来办别的,你还得叫人配合登记,很难不令人心情烦躁。比如说,就医的是来治病的,你叫病人如何登记?明明已经办了入院手续,后台数据已经有了,还要再多一道手续,放屁何须再脱裤子?这不耽误事吗?
几千万人的特大都市,全世界都没几个。这样的城市人口流动性极大,大量是短期停留的。在现有治理模式下,基层社区的协管员工作量已经非常饱和了,还要增加对这种短期停留的人员上门登记的工作量,这是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mission impossible。
基层社工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都很辛苦,没有必要把宝贵的人力资源,消耗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你要查谁,系统里一搜就有了,何必浪费人力物力?
登记了你能提供更多服务?不能。就医、就学、旅游、公务、探亲访友等等,都有专门的接待方,提供的都是专业的服务,或者是温暖的亲情,登记号称是为了“服务管理”,到底是服务还是管理?登记是不可能提供更多专业服务的,说到底还是为了“管理”。
但是如果为了管理,上海每天进出都好几百万人,其中有多少坏人?万分之一有没有?你不能为了增加对这万分一的坏人的管控,而让剩下的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普通老百姓买单。填报登记,下载APP,接受网格员检查等等,都会降低在上海停留的体验,增加时间成本,这样的管理成本和效果是不成比例的。
更何况,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只要政府后台系统打通,想要知道一个人在上海的停留时间,是分分钟就能搞清楚的事情,哪里需要老百姓多此一举。
如果说,是因为政府内部系统不能打通,而把管理成本转移给老百姓,要老百姓主动申报的话,说明上海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了,赶不上数字化时代的节奏了。比如浙江,已经从“最多跑一次”,升级到“一次都不用跑”了。
曾经那个伟大的上海,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的海派文化,以及高人一等的城市治理水平。今天这个愚人节的玩笑,即看不到包容,更看不到高超的治理,只看到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戒备,以及折腾基层社工和百姓的内卷化治理思路。
这可真是个玩笑。
回复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