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美国华人被推到了台前。
大家原本以为美国对华的强硬政策,出自国务卿蓬佩奥等白人之手。
没想到对中国痛下杀手的,竟然是一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华人移民。
为了反制大统领特朗普,《华盛顿邮报》曝出了主导制裁中国的幕后军师,他的名字叫余茂春。
1、美国国宝
余茂春出生于1962年的重庆,17岁就考上了南开大学,堪称天之骄子。当时有几个美国学者在交流教学,他渐渐对美国产生了兴趣。
真正让他迷上美国的,是里根总统鼓吹的“美国代表着地球上人类最好的和最后的希望”。他深深爱上了这种理念,暗下决心到美国谋求新生活。
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求学。在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海军学院任教,渐渐成为了声名远播的“东亚和军事史教授”。
▲ 余茂春
在特朗普之前,美国的对华政策就像是镜湖的水面,除了偶尔的波澜外,多数时间平静祥和,双方保持了友好局面。
但余茂春非常抵触这种友好,他认为这是“绥靖政策”。中国所谓的“双赢”“相互尊重”等宣传,被他理解他“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
他认为:中国利用美国的民主开放争取到了太多利益,因此一再地呼吁美国政府,要系统地调整对华政策。
可惜,前几任白宫主人并没有采纳他的见解,直到等来了特朗普。
这一届的白宫精英前所未有的务实,美国优先喊得震天响,凡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都会受到抨击。
高山也无法阻隔这种相投的臭味,主张对华强硬的余茂春,自然引起了特朗普的兴趣,被视为制裁中国的美国“国宝”。
▲ 《华盛顿时报》报道
由于他对中国百科全书般的了解,被国务卿蓬佩奥引为上宾,担任“首席中国政策和规划顾问”,二者的办公室只有几步之遥。
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左右美国对华政策的智囊“一把手”。那些对华的制裁,不知道有多少是他的上疏。
2、双重面孔
长久以来,我们都深信海外华人一家亲,认为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但是,这种认知太过单纯,像余茂春这种人还有很多。
去年7月份,因不满“接触派”对华温和的声音,美国“遏制派”的130名人员发表了一篇公开信。
他们极力渲染中国对国际的“颠覆性威胁”、利用军事和经济恐吓他国,力挺特朗普对华执行更强硬的政策。
130人中有不少华人,领头者之一是大名鼎鼎的章家敦。估计有不少读者听过他的书——《中国即将崩溃》。
▲ 章家敦
这本书出版于2001年,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旋风。“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五年”的论调,正好契合了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心理。
章家敦因此走上了人生巅峰,不仅书籍大卖,还成为了意见领袖,连美国国会都咨询他的意见。
但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凡事都有两面性。当西方人嘲笑中国即将崩溃的时候,恰恰给了我们韬光养晦的机会。
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长齐了丰盈的羽毛,向着天空跃跃欲试。时光是最无情的见证,一声声拍在了章家敦的脸上。没想到时至今日,他仍然不忘反华。
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也给我们上了一课。
▲ 2009年,骆家辉在美国白宫宣誓就职商务部长
他曾公开表示:“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自豪,我以我的祖先为自豪,以华裔为美国的贡献而自豪”。
他的华裔面孔让很多国人备感亲切,以为他是中美关系的桥梁。但转头之间,他就变了副面孔。
2009年11月,他主导了当时美国对华最大的贸易制裁。在中国产石油工业用管材领域,征收反补贴关税,金额大约27亿美元。
面对着这一史无前例的纠纷,他轻描淡写地说道,这只是双边贸易的正常摩擦。
与此同此,他还表示难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向中国施压,并且力挺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碳关税”。
征收碳关税,既违背了贸易自由,也违反了环境保护的条约:“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排放额度。”如果有一天,美国人通过了这种税,那么中国将是最大的受害者。
由于政绩斐然,他在2011年被任命为美国的驻华大使。许多不明真相的国人对他抱有好感,这真是一个苦涩的错误。
正像中国前驻美大使周文重的提醒:“我想我们应该记住他是美国人,不能只看到他是华裔。”
3、皈依狂热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在小地方长大,到了大城市,不管混得有多差,都宣称自己是大城市人,言谈中极度看不起家乡。
在电影《被解放的姜戈》中,有一个黑人管家,白人把他当狗一样看待。他却在其他黑人身上找到了优越感,对待同族比白人更凶残。
▲ 《被解放的姜戈》海报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情况呢?有一个词能够很好地解释:皈依者狂热。
西方心理学家曾对新教徒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发现:许多皈依不久的新教徒,竟然比老教徒更加虔诚。
韩国是最能诠释“皈依者狂热”的国家,新冠疫情爆发时,韩国的宗教领袖丝毫不畏传染,站在街头高喊“哈利路亚”。
▲ 图片来源:微博@哎一古清流
搞笑背后,是基督教在韩国的渗透。韩国在信仰上帝方面亚洲第一,海外传教的热情竟然远超英法德等国,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是另一个皈依者的典型。这位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嫁给了一个香港青年,获得了香港的身份。
▲ 闾丘露薇
她有许多经典的言辞,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和“纽约式过马路”。前者闯红灯为素质低下,后者闯红灯则闯出了风格,代表了灵活和效率。
外国记者偷拍中国军事禁区时被驱逐,她站出来要求中国对美国开放军事禁区。得知同行在美国采访时,因为踩到警戒线被警察驱赶,她发文称赞美国警察“执勤的专业”。
去年香港废青占领机场,对内地游客辱骂围攻。她则轻快地写道:“机场一切如常,除了多了人,多了口号多了歌声。对于游客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风景。”
可以看出,她对祖国的诋毁,比某些香港废青还要疯狂。
4、情之所系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仍然中国心。不可否认,也有许多华人对故国饱含真情。
杨振宁的事迹广为流传,他本人还恢复了中国籍。与他一起共获诺奖的李政道,虽然加入了美国籍,同样对中国一片炽诚。
改革开放后,他在1979年回国讲学,目睹到中国科学人才断档的情况后忧心忡忡。靠讲座只能改变少数人,必须让一批年轻人到美国去系统学习。
▲ 李政道
当时的意识形态还很浓厚,外国学子想到美国读研究生,必须先通过GRE和托福考试。内地根本就没有这两种考试,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机会到美国大学深造。
李政道因此想出了独特的CUSP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希望美国用特珠的方式录取中国的学子。
他充分利用美国的人脉,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地游说,终于在第一年获得了 53所美国大学的支持。
后来的CUSPEA项目得到了有效运转,从1979年到1989年,共有915名学生赴美深造。其中很多人成了著名的教授和科学家,回国后成为筑国的栋梁。
不仅如此,李政道还在1985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在1986年获得意大利的经费后,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 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右)
无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他们的故事都让人感动。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道理:
当一个人加入美国国籍后,他首先效忠的是美国。除了少数皈依者狂热的分子外,多数一代移民对故国深情。但二三代移民,没有感情纯属正常。
比如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他后来也成为了一代大家,斩获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 钱永健
当时很多国人看到新闻后心潮澎湃,钱永健则明确地说道:“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在美国长大的。”
这句话听起来很冷酷,但没有一点漏洞。他出生于美国,上的是美国的学校,听的是美国的歌曲,交的是美国的伙伴,当然更认同美国的身份。
5、醒眼旁观
科技是一个藏在影子里的怪兽,悄悄吞噬着许多传统的文化。迥异于以往的生活,自然也培养了与过去大不相同的认知。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丁克家族大行其道,多数人的思想早已转变,生养小孩这事不能强求。
▲ 老顽童黄永玉说:死后骨灰用马桶冲走
以前老一辈所讲的叶落归根,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信奉?挫骨扬飞在古代是最恶毒的惩罚,但现在把骨灰扬在大海里,分明是一种浪漫。
国人思想尚且如此剧变,更何况从小在外接受教育的华人?
可笑的是,一些人还蹭海外华人的热点,甚至闹出了华人女婿的闹剧。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少,但是我们有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女婿。
笔者相信,多数海外华人对于炎黄故土抱有感情,但这种感情不可强求。
不是所有的海外华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在华人的身份前面,他们首先是外国人,要向国家效忠。
还记得朝鲜战争时期的美籍华裔军官吕超然吗?
面对志愿军的包围,他大喊:“别开枪,我是中国人。”
重情的志愿军不会误伤“同胞”,但对方哪里是什么同胞。战场之上,最忌迟疑,美军趁机展开了反击,一些志愿军因此丧命。
讽刺的是,吕超然因为这种战绩,被授予海军十字勋章,后来还成了美国第一位华裔军官。
所以,对待海外华人应该保持清醒,不必过分的热情,更不宜盲目地引以为傲。
真正热爱中国的,我们张开双臂欢迎。那些内心鄙视中国的,我们冷眼旁观即可。
回复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