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殡仪馆排长队领骨灰的人们

汉口殡仪馆的引导标志
(微博截图)

一大早看到微博上这张照片:汉口的殡仪馆,排着长队领取骨灰的人们。

可能这还不是最不幸的,因为有的骨灰,就没人来领了……

网友有很多评论,其中一个最打动人心:灾难这件事,不是死了两万或八万人,而是一个人死了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或八万次。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集体来掩盖个体。但死亡,尤其是灾难下的死亡,那不是一个数字,那是数字下一个个具体的不幸。

每一个不幸,都值得凭吊。

(排长队领骨灰的武汉人)

看这张前来领取骨灰的照片上的人们,他们低着头,看着手机,或许是沉重,或许是无感……的确,对于武汉人来讲,两个月的苦难和煎熬,太多的疾病和死亡,太多的生死和离别,已经来不及哭泣,顾不上告别,眼前的灾难、困难,已经远远消解了失去亲人的悲伤。

活人还来不及顾,哪能顾上死去的?

是的,死的人已经去了,活的人还很艰难。

今天一大早看到的另外一个新闻是,来自湖北石首的袁先生,按规定离鄂返贵阳复工,也携带了健康证明,但到了贵阳之后,不许下车、不许上厕所,发一塑料袋,“大小便在车上解决”……在等到被安排的这八九个小时里,被如此屈辱的对待!

(袁先生的健康证明)

湖北的篱笆拆除了,武汉的篱笆也要很快拆除,但人们心里的篱笆还很牢固。

不是说,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吗,怎么现在不隔离了,还在隔离爱?

贵阳有关方面回应说,按照规定,来自湖北的人员需要隔离14天,而袁先生只向一个居委会报备了,没有向另一个居委会报备,属于瞒报……就算这些都对,可等待的这八九个小时里,难道大小便都要车上解决吗?

这不是隔离,这是屈辱;这不是防疫,这是羞辱。

而类似的屈辱、羞辱,接下来随着湖北的解封,武汉的解封,身份证号码为湖北籍的人员,作为主角的一幕,还会在各地继续上演。

先是湖北接外来人员,不去;现在,湖北去外地人员,不接;这种心态可以说各地都有,而且深入骨髓。

所以,王攀说天下在此呼吁,既然允许湖北解封,武汉解封,那说明湖北人,武汉人,已经达到了全国正常流动的条件,在现有管控措施之下,比如健康码、健康证明等,就应该做到全国通用,而不能为人设限。

也就是说,尽快废止地方对湖北人员的限制措施,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死的人已经去了,不能再让活的人还这么难。

湖北在为国家的疫情抗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个口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全国各地不能这么对待湖北人、武汉人。

(欢迎湖北人员返岗不该只是一句口号)

就是来自于那些疫情严重国家的入境人员,都还没有被这么要求“大小便都在车上塑料袋解决”的,为什么对自己人这么狠心?

昨天给所带的研究生视频上课,大家提到了这次疫情,提到了方方日记,说到了方方日记舆论层面不同的反应。我说,中国缺少方方日记,不缺少歌功颂德。多一个表扬不多,少一个方方,那就少——全国作家,不就一个方方日记吗。

现在方方日记封笔,看似湖北解封,武汉马上解封,但其实舆论层面我们失去了观察武汉、观察湖北的通道。毕竟,这种私人化写作的民间记叙,没了。而社会,又是舆论型塑的。

我特别的担心,接下来,都是宏大和伟大,都是鲜花和掌声,都是世界一片糟糕和风景这边独好,而个人叙事,灾难下的痛苦和反思,安慰和疏导,问责和追究等,都被这欢乐、礼赞、喝彩而取代。

而在这样的庆功氛围里,武汉人、湖北人就会愈加感受到凄凉起来。

现在,国外的疫情成了国内新闻的主角。唯一合理的解释,因为都是疫情,因为可以对比。但问题是,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是本地受众需求的一小部分。

可现在事无巨细的国外疫情报道,成了我们的主角。远在他国的痛苦,感受不到,甚至还会有一丝欣慰、一丝兴奋——就像沈阳那家粥店的标语那样,是不是看到国外政要的核酸检测为阳,都是一样的心态?

比如对于查尔斯王子的检查结果,有人调侃:没有等来王冠,却等来了新冠。

(百度截图,很多媒体也这么来)

国外疫情的痛苦,已经变成了一些人的兴奋;从别人的遭遇当中,汲取痛苦中快乐的力量,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心态。

只是,在围观聚焦、调笑调侃的时候,恰恰忘记了,疫情中我们身边那些需要关心关爱的人,他们内心的感受。

就像清晨,在汉口殡仪馆那些排着长队领亲人骨灰的人们。

请相信,他们并不关心世界,但世界,好像也没有关心他们。